2015年6月21日 星期日

自我保護機制:所有的悲傷、忍耐都要設底線

致正在歷經水深火熱巨大痛苦的人,或身邊有親人朋友正深陷痛苦悲傷當中的陪伴者...

《請收回「自殺不能解決問題」這個口號》(連結摘自2015/06/20 04:52)、《如何對待身邊憂鬱症的朋友》(連結摘自2015/06/20 05:09)這兩篇文章皆是本身為憂鬱症患者之作者的發聲,主旨是希望大家能夠大概了解,以及大致明白憂鬱症患者大致的想法。(延伸閱讀文章:《从脑科学角度说说抑郁症》(連結摘自2015/06/20 07:10)

我本身也是個很壓抑、不太習慣尋求幫助、開口求救的人,我以為自己蠻堅強,自以為自我修復能力很強、不需要別人安慰,但也曾經大崩潰,被腦中的聲音(我都稱它詭辯精靈)指使,差點做出會讓未來的自己後悔的事。(延伸閱讀:《精神科醫師:大家都搞錯了!就是因為抗壓性太好,才容易得憂鬱症》(連結摘自2015/06/20 06:30))

我周遭有許多曾經(或正在)被憂鬱症/躁鬱症所苦的親人、朋友,以及我也曾經面對過親人、朋友情緒失控崩潰的狀況,在此,我想以自身出發,講述自己的想法,以及與情緒崩潰的人相處我自己的心態...。
(備註:以下我的言論旨在陳述自己的想法,不妄自代表任何人或群體,也非針對任何人事物。)

首先,可能是我們的文化或從小受的教育,一直灌輸我們做人要懂得反省、要自省、一日三省吾身、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之類的想法,因此我們遇到挫折、不如意、無名時,會一直檢討省視自己、不輕易放過自己。痛定思痛,勇於認錯改過,絕對是正確的事。但凡事都要有限度,避免走上情緒失控的極端。反省不要過頭,良性的反省讓人進步,負面的反省逼人走上絕路。有些時候,一直去想「為什麼⋯」、「怎麼會⋯」只會越走出不來、越陷入負面反省的陷阱裡...

當一切已經發生,你遭受到的委屈、傷害,使你感到痛苦、悲傷。當你問「為什麼...」時,每問一次就是在重溫痛苦一次。當你不斷問自己、身邊的親人/朋友「為什麼」的時候,其實你不只捅了自己,也捅了身邊的人...。

「為什麼...」(質疑之念頭)這問句如榕樹苗一般,會開始長成「是不是因為我...」、「會不會是我...」(自我質疑、解剖自己),並肆虐伸根漸漸覺得是自己的問題,最終持續無限上綱得到自我厭惡的地獄般結論「...我根本不配活著...」,徹底摧毀、破壞自己原有的、安穩的地基(自我認同、自我價值)。

這是很危險的事,因為接下來的人生,只要每有一點小地震或小颱風(挫折、發生不好的事),都會有組構成「我」的樓房(我的精神、想法、價值)整座倒塌崩毀之可能性⋯。

重播痛苦的回憶/畫面,只是在累積悲傷,讓自己達到失控的顛峰,是自我毀滅前的練習..。駱駝會被最後一根稻草給壓倒,可能某次某根稻草放上來牠就掰了。

人生時而可愛,時而很幹,很多時候,碰到的不如意不順遂或是很淒慘的事情不外乎是天災人禍、時運、無名,這些很不具體的原因造成的。因此,我們不要在該問為什麼的時候停止提問,也不要在不需執著的時候狂問為何。問句既然由提問者拋出,便被預設有回答者或被預設有答案,也因此,雖然可能不服人心、很難接受,但「無解」也是一個答案...。若你還想一心執著,我只好逼你去跟著柏慎唱let it go臺語版(影片連結摘自2015/06/20 06:48),
唱完之後我們可以聊點別的,不要圍繞在「為什麼」的迴圈裡可以嗎...?

我其實是知道的,情緒激動時,不斷詢問自己或旁人「為什麼」並不一定是真的想知道答案,只是太難過、太痛苦了,無法控制自己腦中不斷重複循環的惡念頭,以及無法承擔惡念頭所產生的極端的惡情緒,需要向他人求救,或是讓激動的情緒可以找到出口(包含把自身的情緒傾倒、發洩在他人身上)。因此有的人會自殘、自殺或是傷害別人,我完全可以理解,只是我不認同...。

我曾經被情緒崩潰的友人一系列「為什麼...(why...)」的問題,逼到自己也情緒激動,差點脫口回答:「不要再問我為什麼了!!!我他媽的怎麼知道為什麼!?你到底期待聽到什麼?『對、都是你的錯』這樣嗎!?阿但是又不是你的錯!難不成還是我的錯嗎!?幹!」如此惱羞成怒的表現,除了我本身情緒管理失敗、智慧也不夠足以好好回答那些「為什麼」問題之外,其實是因為身為朋友的我也很難受、無助,因為對於他遭到的痛苦、受到的委屈,感到非常非常遺憾、難過,我當然不可能具體知道他經歷的究竟是什麼樣子的疼痛,但因為他說他真的很痛苦而且很想死,我又怎麼能放任不管?我當然希望可以為他做些什麼,好讓他不要再如此悲傷,我希望他可以好過一些,那怕只是一點點...,但我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/可以/到底/應該 要怎麼做,以回應他、幫助他。

所以可以好好的告訴我嗎?只要你願意說。只要你開口,我就願意聽你的痛、聽你的苦、聽你的抱怨,或者,我們可以聊點其他的事,或者或者我可以陪著你什麼都不說。

但,請不要問「為什麼」,因為我這輩子、下輩子、在還沒當上算命師/先知/神 的那天,我都無法回答你。

但,若你問「怎麼辦?」,我想以我的能力和身分,比較有可能回答你這一題,我會與你一起想出解決的辦法,而不是幫著你傷害你自己、幫著你檢討根本沒有錯的你,捅你,然後看著你捅自己,然後我會覺得自己愛莫能助也萌生出憂鬱的感覺..。

世界上沒有心智如鋼鐵般無比堅強的人,因為那樣的人並不存在(鋼鐵人除外((什麼啦))。我也與你一樣,在某些時候脆弱得不堪一擊,某些時候我也是苟延殘喘的。我自己也有很多壓力和苦痛,我也有很多事待處理ing,在朋友、親人無預警崩潰的時候,我也必須要讓自己看起來是勇敢的、堅強的,內心其實誠惶誠恐的承受你的情緒。我不諱言,有的時候我也會很害怕、很想逃跑、很不想要面對、很不想聽,因為怕自己要容納、消化一些負面的想法,但是,我要講清楚,那股害怕、煩躁並不是在嫌棄「你」這個人,而是針對「你的憂鬱」覺得自己除了無法實質幫上你什麼忙、不知道該如何幫助你,而感到的慌、無力感所造成的。而且同時之間,可能我也還有自己的事,我自己的情緒也尚未處理好、準備好,想到自己時,也會覺得慌張、焦急,覺得自己該怎麼辦才好?然後很憂鬱,然後大家就一起憂鬱了...我絕對不樂見這樣的狀況。

你是可以完全不需要覺得抱歉歹勢,帶給我不便或困擾,因為你是我的朋友、親人,所以我會陪著你,一起,無理由的愛你。你的感謝我也會開心的、問心無愧的收下。人都是互相的,互相需要和被需要,是信賴互助的銀行概念,說不定哪一天,我的快樂、開心花光了,也需要找你借貸...。

患者絕對是辛苦的、無辜的,但在患者身邊的親人、好友又何其不是?他們也都十分辛苦、不容易,不管是任何疾病都一樣,只要情況沒有好轉,持續一段時日之後,雙方都會感到疲累。大家都會說,因為患者是病人,而因為我們是「健康的」,所以我們必須要包容、要體諒,要用同理心,要有耐心。

但是實際來分析看,有一點必須要注意,那就是,人的耐心是一種消耗品,一直使用,有一天是會用盡。所以耐心是需要補充的、需要時間長回來的!作為陪伴者,在你認為自己的耐心快要用盡、自己快要撐不下去、自己快要垮了的時候,請謹慎的、清楚的表達、傳遞自己的感覺、心意給患者,也請你必須好好休息、調適你自己的心態。因為你並不是要將誰遺棄或放棄誰,你只是需要擁有屬於自己的時間、空間可以休息充電、並且解決自己的其他事情,忙自己的人生。所以,請千萬務必留一些時間、空間給自己,不要搞錯順序步驟,因為你也是血肉之軀如同患者一樣,你也有可能會生病,所以為了避免你自己的崩毀,請先顧好自己的心靈和身體,衡量自己的狀態,有餘力,才能幫助別人。就像飛安影片都會播,飛機上的氧氣罩掉下來的時候,你必須先戴上自己的,再幫別人戴之安全考量一樣。

憂鬱症是疾病,我自己的理解是它的模式很像感冒,有的人只要多喝水、多休息,幾天後就會痊癒;有的人他可能感冒很嚴重,需要看醫生、吃藥甚至吊點滴,如果拖著不就診可能會病情加劇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...。每個人都有得到感冒的可能性,並不是身體健康者就絕對不會得到感冒。得過感冒的人儘管痊癒了之後,未來也還是有可能再中標。只能說,有了經驗或know how可能會比較不慌張(吧)。

我認為所有的失落,失戀失去失意失望,所有的,負面的情緒,可以接納他們,並且給自己時間去消化、接受,但你需要設有停損點,那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機制,是每個人都要學習建立的,如此一來我們才能勇敢面對現實。不承認負面情緒、不面對自己,才會造成更多後患、隱憂。(延伸閱讀《失控的正向思考》連結摘自2015/06/20 11:46)

但若你還是無法自拔的一直去想為什麼,且已經無法控制自己的感官/思考/正常生活時,你一定要尋求醫療協助,拉自己一把。這裡我也要說,如果你的親人或朋友,向你表示自己沒有辦法、沒有能力可以幫你並且希望你就醫或願意陪伴你就醫,這並不是代表他們徹底放棄你、遺棄了你、背叛了你、不再愛你、覺得你沒救了,相反地,他們仍然是與你在同一陣線的,大家都只是想幫助你,只是他們並非專業人士,以及有可能他也正好在與自己的人生奮戰至沒有餘力,也可能他們不知道怎麼面對、因應你的情緒,不知道該如何幫你,又或是他們愛莫能助,但是他們正在學習,他們也有在努力,他們還對你抱持著希望,也請你千萬不要莫名的任性排斥就醫,因為醫生也不是你的敵人,並沒有人決定要放棄你,希望你也可以不要放棄你自己,希望你可以找回失去的快樂。



同場加映轉貼Andrew Solomon在2013年TED的演講《憂鬱,我們共享的秘密》(連結摘自2015/06/20 10:28),有中文字幕(在影片右下角可選語言Chinise traditional)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